我是半个莆田人
□陈佳
我是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2016年至2018年受福建省住建厅委派,到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工作。这场不期而遇的人生之旅,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资料图)
初到莆田,我对莆田是陌生的。热情的同事一下子让我如沐春风。我们年龄相仿,颇为投缘。她热情地帮我找房子,价格、交通、安全等方面都帮我考虑得很周到。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安定的居所,“先住我家,房子慢慢找”,她的一句话让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
有一段日子,我和她一起坐公交车上班,吃着她妈妈像给自家孩子一样准备的早餐,那温热的馒头和鸡蛋是这座城市一开始就给我的温暖。
后来我住在凤凰山广场边的锦塘街。这里有单位小区,也有村民自建房,建筑密度很高,谈不上景观环境,但是生活很方便,有很多好吃的餐饮店,炝肉米粉煎包卤面,养出了我的莆田胃口。周末,我都会到新塘菜市场买一些白粿、米粉、炸豆腐等莆田特产带回福州。
东圳水渠的步道就在我的住处附近,下班后我会在步道散步。步道的绿化简单,没有特殊的景观设计,但却有一种安抚人的魔力。水渠潺潺的水流声,小摊售卖的豆浆和油饼,同事的微微一笑……我在散步,也不忘环顾周围的生动日常生活。回忆起来,这种感受,是淡淡却持续的滋养,自然、缓慢、长久。
作为一名规划师,我接触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也走进她的每个角落。
我的同事性格爽朗。她是一名建筑师,也是莆仙建筑文化的专家,帮我打开莆田乡土文化的大门。她带我走了许多村庄,见识了莆田各式传统民居。红砖厝、燕尾脊、瓦衫、卷书,这些莆田特有的建筑符号,表达着对美的理解和信仰。
一个夏天,我们去了涵江区梧塘镇九峰村,参观了当地大厝方凤宝宅,那些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摸着窗花的纹路,踩着地板红砖的裂纹,心中带着一种敬意。我们在大埕寻一阴凉处休息,心里特别安静。在外地工作时日久了,总有一种漂泊的无力感,没想到在这个村庄,找到了安宁。
在乡村,路过民居被邀请进门喝水,主人随手摘下院子里荔枝树上的荔枝请我吃,我被这种朴素、温暖吸引和治愈,也重塑我对莆田的印象。
在莆田,我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勤俭吃苦、乐观坚强。他们常常面带笑容、语气平和地讲述艰难困苦的过往,有的背着地瓜干走十几里路去上学,有的坐着拖拉机和父亲一起上山打石头,有的在贫瘠的沙土里播种地瓜和花生……
在莆田,我体验了全国最长的元宵。我第一次参与元宵节庆是应同事的邀请去了她的老家西天尾镇后卓村,家家户户参与的气氛和那种对仪式传统的重视,让我印象深刻。我还去了枫亭镇海滨村,观赏了朱寨团灯的神奇景象。夜晚降临,长长的板凳灯队伍在广场上绕了一圈又一圈,在快速的行进中,最后盘成了一个团团圆圆的“大盘香”。霎时间,烟花四起,夜空闪亮,欢庆的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莆田元宵节的丰富和热闹程度是我笔力所不能及的。但是每每回想,总是感慨于这种群体性的仪式活动背后的意义,那是一种团结一体的包裹感,温暖又有力量,仿佛是传承了千年的召唤,立刻就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我想这就是莆田人独有的密码。
来到莆田以前,我还是一个青涩的规划师,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更多是专业技术上的理解。在某些时刻,我也曾迷茫,我的规划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放在哪座城市,哪个乡镇,好像都能用。但我的职业追求一定不是这样的。我在努力寻找答案。很幸运,莆田帮助了我。在对这座城市的阅读体会中,我重新认识和学习了规划这门课程。更幸运的是,她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我、引导我,让我发自内心地去思考。
我听过凌晨广化寺的钟声,我看过木兰溪水奔向海洋,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我有了想要实现这座城市理想的热望。当我对这座城市注入情感的时候,我的工作不再机械,我认为规划师应该为这里世代生活的人思考得更多、更长远。
后来,我在工作中,更尊重每个地方的个性,思考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尽量多地为当地居住的人们考虑。渐渐地,我的规划有了温度。而这一切的缘起,是莆田给予我的成长。
在结束莆田的工作回到福州后,我重新再看这座城市40年的发展历程,她似乎从不刻意呐喊,按自己的节奏做着自己的事,却达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2023年6月25日
(作者为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总工办副主任)
记者聚焦
一座让年轻人成长的城市
○全媒体记者 卓晋萍
“车子开到雁阵塔,我知道,我真的要告别这段在莆田沉浸式的生活了,鼻子一酸,眼里流出泪来。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在莆田工作生活的场景。”如今,陈佳依然清晰记得那天离开莆田的情景。
陈佳体验制作莆田传统美食红团
在莆田工作生活的2年经历,陈佳养成了“莆田胃”。“如今我常常是吃着碗里的福州菜,却想念着莆田卤面。”陈佳笑称自己是半个莆田人。
与福州的朋友、同事聊起莆田时,陈佳总是滔滔不绝。她分享在莆田的见闻,推介莆田的美景美食、莆田独特的历史文化。“在了解一座城市之前,不要带有任何偏见。但凡因不了解而对莆田有‘微词’的,我都会用自己的经历给莆田正名。”
陈佳(右一)到乡村参观古民居
回到福州,陈佳还是在规划系统工作,她的工作职能又增加了一项:服务对接莆田的规划项目。这让陈佳很开心。“我又可以经常回到莆田。”
在工作中,面对不同城市的项目,陈佳经常运用在莆田学到的经验。她依然与莆田的同事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探讨规划管理工作。
看到莆田的发展变化,陈佳由衷地感到喜悦:“我很幸运年轻的时候来到莆田,莆田让我成长。我希望这座城市更加美好,这里的人们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往期推荐
李文正:祖父的私塾与老家的大学
林振夏:我的笔名叫“壶兰”
曾元沧:从木兰溪到上海滩
陈章武:侨乡桥乡,我的故乡
张玉钟:38年亲历,天下妈祖热!
方志忠:品味“莆田”
陈春玖:厚植木兰溪源头的绿色祝福
谢敬通:“六一”寄语,送你一个不老传奇
王贵铭:“70后”台商 24年耕山
杨金远:故事,从家乡的风水树说起
陈耀福:父亲墓碑上写着“罗山陈”
郑振满:田野调查,探秘莆田
林宝儿:我是90后“侨四代”
廖卡佳:我是莆田媳妇,来自乌克兰
好山好水好家乡!莆田建市40周年海内外征稿,原创、推荐均重奖
百年沧桑,重生古榕见证“团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许晓玲
编辑:许晓玲
值班主任:卓晋萍 陈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