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发全新500bp小骨架质粒载体——太质粒
2023-07-28 14:30:19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


(资料图)

近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合作,共同在微生物工程应用类经典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上(IF=8.4),发表了毒素-抗毒素(TA)系统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Minimized antibiotic-free plasmid vector for gene therapy utilizing a new toxin-antitoxin system” (DOI: 10.1016/j.ymben.2023.07.003)。研究以细胞/基因治疗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了一种利用毒素-抗毒素系统作为克隆筛选标记的小骨架质粒载体并命名为太质粒(Tiniplasmid)

以质粒为载体的细胞基因治疗产品与以病毒为载体的产品相比,在安全性、规模化放大、低成本等多方面更具潜力。但质粒骨架的大小对真核细胞转基因效率以及细胞毒 性有很大的影响,缩小质粒骨架对于提升转基因效率、降低细胞毒 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毒素杀菌能力以及抗毒素大小的优势,选取了珊瑚共生菌来源的TA系统Rs_0636/Rs_0637作为目标TA系统,成功研发了最小骨架小于500bp的无抗太质粒系统,比1500bp的常规pUC57质粒骨架小1000bp以上。

图.利用毒素-抗毒素系统Rs_0636/ Rs_0637作为筛选标记在真核转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作为载体的常规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最重要的筛选标记用于DNA克隆、质粒发酵等环节,但由于抗生素使用引发的安全性问题,抗性基因在食品与药品等领域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在基因治疗和DNA疫苗研发方面。鉴于上述原因,研发高效且安全的新型筛选系统来取代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使用在临床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TA系统由具有明显细菌毒 性的毒素以及能够拮抗其毒 性的抗毒素编码组成,具有开发成新型筛选系统的应用潜力。

研究中,王晓雪团队将携带诱导型启动子的毒素基因整合到工程菌的基因组上,通过诱导毒素来筛选和生产携带抗毒素的重组太质粒。通过测定不同家族毒素的杀菌活性来评估其作为筛选标记的潜力。研究发现ParE家族毒素具有明显的杀菌活性,且其对应的抗毒素能够通过直接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来拮抗其细胞毒 性,该TA系统与抗生素系统具有相当的克隆筛选效率以及DNA质粒得率。

在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开展的转座子介导的真核细胞转基因研究中发现,与目前商业化的载体相比,基于该系统开发的太质粒在转基因表达效率方面更具优势,系统安全性评估数据也表明该系统在基因治疗和DNA疫苗的研发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喆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姚建云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以及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员王晓雪为论文的主要通讯作者。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就该技术进行了专利申请,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张平静为专利第一发明人、刘韬、孙艳、钱其军为共同作者和发明人。

关键词:

上一篇:“爱心食堂”溢出幸福味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